• 首页哺乳鸟类爬行鱼虾海水昆虫花卉绿植多肉水草作物好文商品
  • 钩鼻海蛇(5)

    钩鼻海蛇_裂颏海蛇_钩嘴海蛇
  • 钩鼻海蛇:别名裂颏海蛇_钩嘴海蛇,为蛇目、海蛇科、裂颏海蛇属爬行动物,原产于印度洋东南部沿岸海域。是较为常见的海蛇品种。其毒液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,咬人无疼痛感,被咬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。然而这更加危险,容易使人麻痹大意,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它的舌头有盐份分泌腺,能将身体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。渔夫捕捞到钩鼻海蛇,通常都会立刻将其抛回大海。在香港及新加坡,钩鼻海蛇还是被食用的蛇类之一。

    其毒性仅次于细鳞太攀蛇,虽属剧毒蛇类,但并不具备强烈的攻击性,且动作较慢。其毒性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,约为眼镜蛇的4-8倍。1.5毫克的毒液就足以致命。其毒性发作有潜伏期,被咬伤的人,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。

  • 科目分类:水蛇
    生存环境:海岸
    颜色分类:褐色_蓝色
    居住环境:两栖
    最大体型:140cm
    性情分类:危险
    寿命年限:16年
    适宜温度:26℃±4℃
    食物饲料:鱼类

  • 钩鼻海蛇形态特征 >

    体长110cm左右,尾长20cm左右。鼻间与吻部以两片鳞片区隔,眶前及眶后均有约1至2片鳞片。额角有1至3片鳞片。上唇有7-8片鳞片。下唇鳞片并不明显。其鳞片构造如尖刺般突起,背鳞约50-70排,腹鳞则有约210-314片,比背鳞稍大。钩鼻海蛇的背部体色为深灰色,两侧及腹部则呈白色。

  • 钩鼻海蛇生活习性 >

    昼夜都较为活跃,能潜入100m深的海域,潜水长达5小时。实际上海蛇毒被人体吸收非常快,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无力、酸痛,眼睑下垂,颌部强直,有点像破伤风的症状,同时心脏和肾脏也会受到严重损伤。

  • 钩鼻海蛇饲养方法 >

    主要以鱼类为食。

  • 钩鼻海蛇雌雄分辨 >

    幼蛇阶段时身体以橄榄色或灰色为主,有黑色横纹。

  • 钩鼻海蛇繁殖方式 >

    卵生。在海滨沙滩上产卵,任其自然孵化。

  • 转载请注明出处,并添加原文链接:
    https://sbike.cn/p/goubihaishe/


    • 其它相关主题

    • 黑头海蛇

      黑头海蛇


      体长而头较小,体前部细长,后部侧扁,有些不符合人类的审美。头及体前部黑色,头背有黄白色的点纹,体背橄榄色或灰色,腹部黄白色,具黑色环纹。与毒性最强的艾基特林海蛇有些相似,相较之下头部较小,且呈黑色。

    • 淡灰海蛇

      淡灰海蛇


      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海蛇品种之一,体背淡灰色或黄橄榄色,具黑灰色宽横纹,从侧面看,深色宽横纹较其间的浅色部分宽。它是非常重要、常见的中药材料,蛇体、蛇胆、蛇皮、蛇油、蛇血均可入药,真可谓全身都是宝了。

    • 短鼻剑尾海蛇

      短鼻剑尾海蛇


      它体色亮黄色,因很短的吻部而得名。它完全水生,是毒性极强的前沟牙类毒蛇,毒性最强动物蛇类之一。毒素为神经毒,主要作用于横纹肌,故又称肌肉毒。15年前,曾被宣布灭绝,直近期才被重新发现。

    • 平颏海蛇

      平颏海蛇


      属前沟牙类剧毒蛇。头较大,吻较下颌长出,鼻孔背位,鼻鳞彼此相切。体粗而短,后部侧扁。背面绿褐色或黄橄榄色,具深橄榄色宽横斑,横斑间距1-2鳞宽,在体侧下方尖出成三角形,有的渐向腹中线延伸形成完整环纹。

    • 阿拉佛拉瘰鳞蛇

      阿拉佛拉瘰鳞蛇


      全水栖蛇类,且它是淡水蛇类,一旦离水,就几乎丧失活动能力。它的鳞皮相当松弛,主要以鳗尾鲶一类的大型鱼类为食。因它粗糙蛇皮可用于作制作皮包等奢侈皮具用品,因此迅速濒危处。

    • 瘰鳞蛇

      瘰鳞蛇


      完全水生的水行性蛇类,腹部没有宽阔的鳞片,双眼长得接近顶部。它表皮质感松弛,且鳞片并不逐片相互重叠,更像金字塔般锥状堆积,质感非常粗糙,因此能稳稳抓住滑溜的鱼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