阔褶水蛙:别名阔褶蛙,为蛙形目、蛙科、水蛙属爬行动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、日本,我国栖息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,栖息于海拔30-1500m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水田及静水池塘中,模式产地在福建挂墩。1899年命名。
体呈梭形,长而扁。皮肤粗糙,背部有稠密的痣粒或刺粒。繁殖期雄蛙会发出“唧、唧、唧”的鸣叫声,一般连续2-3次。产卵于水池或水田边缘水生植物上或岸边石块上,1000粒左右。蝌蚪生活于静水域内。
体长3.5-5.5cm。背侧褶甚宽厚与上眼睑等宽,褶间距窄。颌腺极明显。体背面黄褐色或橄榄褐色,杂以灰色斑,体两侧棕褐色,背侧褶棕黄或棕红色,四肢有横纹,体腹面浅黄色。上臂基部前方有深褐色斑。
常出现在山旁水田、水池、水沟附近,很少在山溪流水内。白天隐匿在草丛或石穴中。
雄性上臂基部上方有肱腺,有1对咽侧内声囊,第1指内侧具浅色婚垫。
3月底,当气温17℃,水温达到12℃时,抱对进行繁殖,6月底繁殖结束。繁殖期3-6月,繁殖高峰4-5月。产卵在水边的水草或石块上,卵胶膜大,卵小,卵粒较分散。参加繁殖的阔褶水蛙雌雄个体数之比约为1:8,雄性明显多于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