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草蜥:别名南方草蜥,为蜥蜴目、蜥蜴科、草蜥属爬行动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,包括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。栖息于海拔700-1200m的山地林下或长满长草的低地、干燥空旷的地方。1802年命名。
体型细长,拥有一条长的离谱的尾巴。体圆长细弱而不平扁,吻端稍尖窄,头鳞比较粗糙,表面凹凸不平。额鼻鳞较大,长大于宽。体背橄榄棕色或棕红色,尾部稍浅。
全长18-22cm,其中尾巴占比3/4以上。眶上鳞3枚,颏片3对,颞鳞起棱,耳孔上缘有较大鳞片。背鳞起棱,游离端平截,后缘具短锐突,在颈部6-8行,背中部4行。腹鳞后缘钝,具短锐突,起棱鳞通常10-12行。尾鳞强棱,具锐突,在尾基背面,由鳞棱形成的4条高的硬脊。头侧至肩部,齐平的分为上半棕褐色,下半米黄色。一般边缘色深,近于黑色,体侧有镶黑的绿色圆斑。
行动敏捷,多在早晚活动。
常以蚱蜢等昆虫为食。
雄蜥背面有2条边缘齐整的窄绿纵纹。
每年5-6月产卵,每次产卵2-3枚,藏在土里或草根处,卵的大小为12mm×6.5m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