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蚓蛔线虫:别名蛔虫_人蛔虫,为线虫纲、蛔虫科、蛔虫属爬行动物,原产于世界各地。1758年命名。成虫、幼虫致病,主要为机械性损害、变态反应和肠功能障碍,或引发肺蛔虫症。肺部炎症:发热、咳嗽、哮喘、血痰等。成虫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:以人肠腔内容物为食,加之对肠粘膜的损害,从而造成人体营养不良。患者可有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。蛔虫变应原虫被人体吸收后能因其荨麻疹、皮肤瘙痒、血管神经性水肿、结膜炎以及磨牙、烦躁、甚至惊厥等症状。注:不属爬行动物,因同种类介绍很少,暂列于此。
人体最常见、体型最大的寄生线虫之一,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蛔虫。成虫寄生于小肠,可引起蛔虫病。虫卵随便排出,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性卵,被人吞食后,幼虫在小肠里孵出,经血循环移行至肺,再进入消化道而发育为成虫。
长圆柱形,虫体呈长圆柱形,头、尾两端略细,体表光滑而有细纹,形似蚯蚓。活时成粉红色或微红色,死后为白色。体表有细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索。口孔位于虫体顶端,其周有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。背唇瓣一个,较大,亚腹唇瓣两个,略小。唇瓣内缘有细齿,外缘有乳突。
1.感染阶段:感染性蛔虫卵(含蚴卵);2.感染途径与方式:通过污染食物、饮水,经手、口途径感染;3.体内移行:口→小肠→小静脉/淋巴管→门静脉→肝脏→右心→肺脏→气管/支气管→咽→食管→胃→小肠;4.寄生部位(成虫):小肠;5.致病阶段:成虫、幼虫;6.诊断阶段:成虫、虫卵(粪检)。由蛔虫的钻孔性所致,还会导致人体发热、胃肠病变等,还容易钻入胆道、胰管和阑尾等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管道。还可上窜阻塞气管、支气管,造成窒息。
虫卵随粪便排出后,在荫蔽,潮湿,氧气充足,22-30℃的土壤中发育2周后,变成幼虫,经1周蜕皮1次,成为感染期虫卵,经口感染人体。人体内的发育蚴虫在小肠从卵中逸出,经血循环到肺(在此脱皮两次),再次进入消化道,在小肠内最后脱皮一次,发育为成虫,成虫寿命通常1年左右。
雌虫较大,长20-35cm,尾端钝圆,雄虫15-31cm,尾端向腹面卷曲。直肠短,雌虫消化道末端开口于肛门,雄虫则通入泄殖腔。
受精蛔虫卵宽椭圆形,(因与胆汁接触而)呈棕黄色,表面有一层波浪状的蛋白质膜,向内依次为无色的受精膜、壳质层、蛔甙层(光镜下不能区分)。卵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,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。未受精蛔虫卵长椭圆形,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。注意:若蛔虫卵的蛋白质膜脱落,卵壳则成无色透明,应注意与其他线虫卵的鉴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