尾斑瘰螈:别名茂兰瘰螈_武陵瘰螈_织金瘰螈,为蝾螈目、蝾螈科、瘰螈属爬行动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广西。野生于海拔800-1800m的小溪、河边,有时亦见于静水域内。1973年命名。成体多分散匍匐于不同深度的水下较光滑之石滩上,或水边腐枝烂叶下。2004年IUCN列为近危,我国“三有”保护动物。
以多种害虫为食,为有益农林的爬行动物。性情较温和,人工饲养情况下,摄食时存在因争抢食物而打斗的的现象,表现为直接对食物进行抢夺。相互攻击时,通常咬住对方的四肢或尾巴,身体盘卷相互缠绕在一起。
全长13-15cm。头部略扁平,前窄后宽,呈梯形,长大于宽。吻较长,吻端平切,突出于下唇,吻棱明显。鼻孔位于吻两侧端,眼中等大小,口角位于眼后下方。舌小,长圆形。躯干浑圆,四肢适中,前肢比后肢略细长,前肢贴体前伸。皮肤较粗糙,背脊棱明显隆起。体侧及尾前段有不规则的横沟,横沟之间密布小痣粒。头部、躯干和四肢背面的瘰疣部位为土黄色,其余部位为橄榄绿色。
无明显冬眠现象。当低温季节来临时,通常钻入池底泥沙、假山石缝处隐藏不动,若给予机械刺激仍可见其缓慢爬动。气温20℃,水温14℃,出来活动的较多,水温较低的时候,出来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。受到刺激时,皮肤可分泌出乳白色黏液,散发出似浓硫酸的气味。
捕食鳞翅目、鞘翅目、双翅目、蜻蜓目、蜉游目、直翅目、膜翅目、萤蠊目、半翅目、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,亦食虫蜈蚣、虾、蟹、螺、蚯蚓、蛙卵等其他动物,以及少量植物的叶片。冬季摄食量减小,活动频率较低。随着季节变化和温度的升高,其摄食量逐渐增大,活动频率明显增加。摄食时,边运动边搜索食物,若发现食物,立即快速爬向或游向食物,头对准食物,用嘴咬住并吞下。
雌螈体型较大。雄螈尾端及尾中段靠近腹侧均有镶黑边的紫红色圆形或长条状斑,而雌螈尾部全无紫红色斑。肛部均肥厚隆起,雌螈隆起部位小而高,肛裂小,椭圆形,内侧无指状乳突。雄螈隆起部位大而矮,肛裂为一纵缝,其内侧有指状乳突。雄螈比雌螈的食物量大,吞食的成虫多,幼虫少。
在饲养情况下,雄螈以扇动尾部诱导雌螈,一旦雌螈应答,雄螈转身180度向前爬行,其尾部做波浪状运动,雌螈紧随其后,常用吻部触及雄螈尾部。此时,雄螈抬高和伸展尾部,仅尾端部弯曲显露出尾末端的鲜艳斑点,同时张开泄殖孔产出片状精子团,一端附于水底。随后,雌螈前行,其泄殖孔部位粘住精子团后并将其纳入泄殖腔内。雌螈在水内石洞或石穴间产卵,产卵63-72粒,卵单粒状,卵群呈片黏附在石缝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