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以下入侵物种,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,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所维护的《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名单》中选出。
白鼬:分布很广,共有37个亚种,行动敏捷,是猎捕小型哺乳类及鸟类的高手,且相当聪明,难以捉摸。它的毛色可随季节而变化,冬毛雪白而丰厚,显得十分纯洁而美丽。冬天觅食,尾巴拖在雪地上,留下行迹,因此得名扫雪鼬。
它经常攻击体型比自己大很多的动物,还会储存多余的猎物,以渡过周期性的猎物短缺时期。被引入新西兰后,它对本土物种族群,造成了明显的破坏。
马鹿:爱尔兰国兽。体型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,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。体呈深褐色,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。雄性有角,一般分为6叉,最多8个叉,是名贵中药材马鹿茸。夏毛较短,没有绒毛,一般为赤褐色,背面较深,腹面较浅,故有“赤鹿”之称。
被引进到北美、南美、新西兰、澳洲后,已经入侵数个国家公园,对公园内的原生的动植物造成影响,并可能破坏了某些生态。它会与南美洲特有种的鹿种产生竞争,甚至会家畜产生竞争关系。
刷尾负鼠:体型最大的袋貂,外观像狐。欧洲移民者为了获取皮毛,引入新西兰,造成逃逸入侵的严重灾害,它大量繁殖,掠食鸟蛋,破坏生态,并大量啃食树叶,破坏森林,造成树冠层的瓦解,是新西兰最主要的生态危害之一。
赤狐:体型最大、最常见的的狐属物种。体形匀称,吻尖而长。毛色随季节变化较大,通常背面呈棕红至棕灰色,腹部黄白色,尾尖白色,耳背黑褐色,四肢外侧黑色条纹延伸至足面。性狡猾,行动敏捷,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,称“狐臊”。
引入澳洲、北美洲后,成为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食肉动物,给本地许多原生种带来极大冲击。包括北美洲较小的犬科动物与地面筑巢的鸟类,还有澳洲本土小型中、型有袋动物,也受到了严重威胁。
食蟹猕猴:体形比猕猴小,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昼行性,因喜欢在退潮后,在海边觅食螃蟹及贝类,故名得名。食蟹猴、恒河猴是医学研究中是广泛采用的实验动物,需求量较大,价格较高。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。
原产于东南亚,被引进毛里求斯、帕劳等岛屿地区后,少有自然天敌,形成了明显的入侵态势。在退化的森林地区达到较高的族群密度,它大量吃原生植物,与鸟类竞食果实与种子,冲击本土生物的多样性,甚至干扰人类的居住地。
海狸鼠:世界上最重要毛皮兽之一,一对橙色的大门牙十分鲜艳醒目,各地均有广泛人工饲养,部分地区逃逸成为入侵物种。它的皮毛外观华丽,质地厚实、柔软、耐磨,绒毛紧密、沥水性和保温性好,是高档裘皮服装材料。还可深加工海狸鼠油,制作高级化妆品。
从养殖基地逃逸,如今在北美洲、欧洲、亚洲都有为数庞大的逃逸野生种群。它打洞破坏河床、堤坝与灌溉设施,并以湿地植物为食,可大范围地破坏芦苇沼泽地,冲击入侵地的植物、昆虫、鸟类、鱼类等生态平衡。
红颊獴:蛇、鼠的天敌,尤喜食蛇类,且捕毒蛇的经验十分丰富。因其体形较小,身形即为灵敏,主要采取“智取”,以巧取胜。因其超强的捕蛇鼠本领,在眼镜蛇与老鼠十分猖獗的印度,备受喜爱。对于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,十分有益。
在原产地为捕鼠益兽,被引入毛里求斯、斐济、西印度群岛,用于控制老鼠,但它不但捕食老鼠,还捕食当地的哺乳动物、鸟类、两栖与无脊椎动物,目前已造成至少3个物种的灭绝。它还是狂犬病的载体之一。
欧亚野猪:中型哺乳动物,分布较广,环境适应能力极强,栖息环境跨越温带与热带,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、温带林地、草原等都有其踪迹,也经常闯入农地觅食。幼猪的毛色为浅棕色,有黑色条纹。大约在4个月内消失成均匀的颜色。
它有很高的经济价值,被人类引进到很多地区。因适应能力极强,在引入地破坏农作物、家畜与私人财产,并会传播疾病。它会大范围挖掘原生植物,及帮助野草散布,严重干扰了当地正常生态,如物种连续性与组成性等。
绵羊:绵羊性情温顺、合群性强、胆小温顺、行动缓慢、听从指挥,适于放牧管理,是全世界最常见、用途最广泛的家畜之一,可以为人类提供肉和毛皮等产品。其肉质鲜嫩,非常好吃,我国绵羊饲养最多的地方是内蒙古、青海等地。
绵阳、山羊早在一万年前就被人类驯养,食量很大。它的数量虽然在人类的控制范围内,但人类的大量饲养与过度放牧,对森林结构、植物覆盖伤害极大,对本地原生动物的伤害,完全不亚于任何一个入侵物种。且它携带并传染疾病。
灰松鼠:英国著名的引入“害兽”。与本土的红松鼠相比,它更加强壮,抢食、繁殖能力都远胜。它携带自身免疫的疱疹病毒,红松鼠感染后,健康状况急剧下降,无法觅食,两周内就会死于饥饿。查尔斯王储曾呼吁消灭它,并鼓励人们吃灰松鼠。
穴兔:摩纳哥国兽,根据头骨特征及形态对比,推测是大多数家兔或宠物兔的祖先。被广泛地引进于世界各地后,由于且繁殖及生存能力极强,给很多地方生物多样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。共有包括家兔在内的7个亚种。它在入侵地过度啃食牧草,及挖洞严重侵蚀土壤,影响本土种的生存。
野猫:小型野生猫科,全球各地均有分布,是很多家猫的原始祖先,已有27个亚种被确认,不同的亚种体型大小,毛色和花纹各不相同,变化极大。干燥地区的亚种,皮毛颜色较浅,斑纹也较模糊。而湿润地区的亚种颜色较深,斑纹更加明显。
约三千年前被人类饲养,作为宠物,从而被人类带到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。它聪明、敏捷、生存能力极强,每到一个新的地方,都能成为最大的赢家,优势物种,严重威胁本土的鸟类与其它动物,尤其是生态相对简单,封闭的海岛,被它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。
家鼠:家鼠模式物种,最常见的家鼠品种之一。它昼伏夜出,会游泳、善攀登,喜走旧路、嗅觉灵敏,可家、野流窜,随食物迁移。它种群数量庞大,且贪吃、破坏力强,常随人类船只登上小岛,造成岛上的鸟类减少,甚至灭绝。
黑家鼠(家鼠)、褐家鼠(大家鼠)是除人类以外,在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哺乳动物,与人类共生,是随人类入侵,对生态危、破坏害最严重的物种。当它侵入其它生态系统后,往往造成当地很多原生物种灭绝。此外,它还破坏农业,传播疾病,当选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,当之无愧。
以上评选只代表Sbike识百客动植物百科观点,若有遗漏望您留言补充,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。
注:本文为Sbike识百客动植物百科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