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西洋鲱:别名普通鲱,为鲱形目、鲱科、鲱属、其他系列品种,原产于大西洋东部及西部沿岸地区。野生于水深1-200m处,有时进入内湾或潟湖。洄游性鱼类,洄游距离较短。一个鲱鱼群在总体上有非常精确的安排,以使鱼群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巡游速度。由成千上万个个体组成的鱼群一般循一个三角形路线,在它们的产卵地,索饵场和育苗场之间进行迁徙。它是浮游生物转化的重要一环,在维持远洋带中甲壳类生物、糖虾和磷虾的生物总量上,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它也是更高一层食物链上生物的主要食物。
吉尼斯记录认证世界最壮观的集群鱼类,常聚集千万个体的大群,横渡大洋。它还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、经济、食用鱼类,可供鲜售、冷冻、盐干及盐渍,也可加工罐头、鱼干、鱼饵、鱼粉、鱼油等,还可提制鱼精蛋白、脱氧核苷酸、精氨酸等药物。
体长35-45cm。体延长,侧扁。眼具脂眼睑。口小而斜,前上位。上颌及腭骨无牙,下颌、犁骨及舌上均有细牙。体被圆鳞,易脱落。无侧线。尾鳍深叉形。它是非常脆弱的鱼,他们有特别大且敏感的鳃表面,接触异物可能会使他们失去鳞片。
主要摄食浮游生物、糠虾、软体动物幼体、鱼卵等。幼鱼摄食桡足类、磷虾等。鱼群能做出很快的反应以规避捕食者。它们有很敏锐的听觉。在潜水员和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周围,鱼群能形成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个体在内的空间,类似一个液泡(喷泉效应)。在一些河口,可以观察到它的回流现象,但会因为河流污染而撤离,所以幼鱼的出现,被作为水质洁净度和含氧量的生物指标。
2-3龄部分性成熟,4龄大部分性成熟,5龄全部性成熟。不同种群产卵季节不同。产卵场位于沿岸水深25-200m,水温10-15度的高盐度海区。卵沉粘性,密集。水温10℃时11天孵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