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膜:别名,为隐丝藻目、海膜科、海膜属、海草系列品种,原产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的亚热带海域,包括中国(黄海、渤海)、日本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夏威夷等地。野生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20m深处的礁石上,以直径2-5mm的盘状附着器固着于礁岩上。全年可见。
本种为冷温带海藻,藻体紫红色,片状,膜质,与火焰藻同科、同属,且形态也非常相似。也可变为红色,可作为火焰藻替代品,在水族缸中饲养观赏,价格也便宜很多,而且它还是我国比较著名的可食用藻类。
株高20-40cm。单条或基部分叉l-2次。可分皮层和髓部,髓部由与两层垂直的丝状细胞互相连结而成。囊果在表面呈点状突起。藻体鲜红色或黄红色,柔软黏滑,扁平叶状。藻体边缘及表面有齿状突起,表面形成不规则斑纹。藻体内部为多轴型,髓部由许多错综交织的髓丝组成,走向与表面垂直排列,内有反光折射细胞,内侧细胞卵形、星形。
生长在低潮带岩石或养殖海带、贻贝的架子上。生长盛期5-6月。
具有配子体与孢子体同型的世代交替。配子体雌雄同株,生殖构造散生在藻体上,果孢枝2个细胞,埋于髓部中,有囊孔。精子囊由外皮层细胞形成,小班点状。四分孢子囊散生在皮层中,十字形分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