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蛤:别名泥蚶_金钱蛤,为腹足纲、蚶科、泥蚶属、贝类系列品种,原产于太平洋西岸地区,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较广,且食用历史也很悠久。无出入水管,仅在泥滩表层形成相连接的两个水孔,进行海水交换和摄食。因而成蚶适宜生活在中、低潮区。南风部分地区的人们会在清明节那天,带着煮好的血蛤上山祭祀祖宗。血蛤和北方的雪蛤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不能混淆。和滤食性动物一样,生境有大量微生物,未经杀菌消毒的血蛤是非常危险的,特别是仅仅几秒到十几秒的加热,无法杀灭细菌,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爆发,就是因为半生食用血蛤引发。
因拨开壳后可看到血一样的分物而得名。肉嫩润滑、鲜美异常,不宜多煮,宜快速烹制,否则易老涩难嚼,寡淡少味。将沙锅置于旺火,清水烧沸,放入待壳欲开时即可捞起。葱末、绍酒、姜末、酱油、胡椒粉、香油、米醋蘸而食之。
个体较小,壳长3-4cm,在泰国,有的壳长达7-8cm。泥蚶血液含血红素,呈红色。贝壳较厚,呈卵圆形。放射肋粗壮,约18-21条,肋上具明显的颗粒状结节。壳顶突出,壳表白色,被褐色薄皮,韧带角质,黑色。铰合部直,齿细密。外套膜左右对称,除在背部愈合外,其余全部游离。分三层,内层发达,边缘呈波纹状。足呈斧刃状,肥大。鳃位于足部的两侧,具呼吸和滤食功能。消化系统由口、上下唇、内外唇瓣、食道、胃、胃楯、肠、直肠、肛门构成。
营埋栖生活,但其稚贝则营附着生活。用足丝附着在表层泥土中的砂粒上。因此,苗多发生在半砂半泥的海滩上。成体后足丝消失改营埋栖生活。多在潮流畅通、风平浪静、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栖息。泥层埋深约0.5-1cm。血蛤为广盐性贝类,适宜比重1.015-1.018。对温度的适应性也较强,泥温0-35℃均能正常生活,高于35℃时,出现麻痹状态,40℃时则出现死亡,0℃以下出现冻伤。耐干露能力极强,在气温5-10℃可耐干露28-30天。因此,苗在长距离运输中,成活率极高。
卵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