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颡鱼:别名昂公_黄辣丁_黄姑子_黄沙古_黄角丁_刺黄股_昂刺鱼,为鲶形目、鲿科、黄颡鱼属、鲶鱼系列品种,原产于亚洲东南部,中国(长江、黄河、珠江、闽江、湘江、海河、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)、老挝、越南、朝鲜、俄罗斯。野生于缓流多水草的河流湖泊入口及湖泊浅水区。1846年命名。在接近繁殖后期,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少,这可能与雄鱼有筑巢、守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相关。2021年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商标。
小型淡水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,喜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,腐殖质、游泥多的地方,营底栖生活。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,夜间活动、觅食,冬季则聚集深水处。适应性强,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,甚至离水5-6h尚不致死。
体长18-24cm。体延长,稍粗壮,吻端向背鳍上斜,后部侧扁。头略大而纵扁,头背大部裸露。上枕骨棘宽短,接近项背骨。吻部背视钝圆。口大,下位,弧形。眼中等大,侧上位,眼缘游离。前后鼻孔相距较远。前鼻孔呈短管状。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,伸达或超过眼后缘。背部黑褐色,至腹部渐浅黄色。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,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,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。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。
属温水性鱼类,适温25-28℃,pH6-9,耐低氧能力略差。0℃时,伏在水底,呼吸微弱,3天死亡。39℃失去平衡,头朝上,尾朝下,1天左右死亡。杂食性,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,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,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、小鱼虾、螺蚌等为食,也吞食植物碎屑。还大量吞食鲤鱼、鲫鱼等的受精卵。
性成熟雌鱼体形较短粗,腹部圆而饱满,且富有弹性,将雌亲鱼从背部向上托起,外观上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卵巢轮廓,生殖孔明显,红肿略外突。雄性个体腹鳍后面依次是肛门、生殖突,生殖突末端的开口是泄殖孔。性成熟的雄亲鱼个体一般大于雌亲鱼个体,在臀鳍前肛门后有明显的生殖突起,呈乳头状,略显红色。
繁殖季节5-7月,1年产卵1次,自然条件下有集群繁殖习性。2龄时性成熟,雌鱼的性成熟较雄鱼早。怀卵2500-16500粒,平均4000粒。4月中旬以后,卵子内卵黄大量沉积,大、中、小卵子群明显可见,精巢乳白色,多分枝,饱满而亮泽。在繁殖初期,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多,这主要与雄鱼性腺成熟较雌鱼早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