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芍:别名芍药_白芍药,为虎耳草目、芍药科、芍药属、虎耳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(东北、华北、陕西及甘肃南部)、俄罗斯、朝鲜、日本、蒙古,野生于海拔400-2400m的山坡草地及林下。芍药花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既可单独使用,也可与牡丹结合布置。可在观赏园区采用花台、花带、花径等形式进行集中栽植。芍药的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掺合油漆作涂料用。根和叶富有鞣质,可提制栲胶,也可用作土农药,可以杀大豆蚜虫和防治小麦秆锈病等。
就是大名鼎鼎的芍药花,它干燥的根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料,味苦、酸,性微寒。归肝、脾经。可养血调经、敛阴止汗、柔肝止痛、平抑肝阳。芍药花食用价值很高,可制花粥、花饼、花羹、花茶、花酒、鲤鱼汤等,制作方法简便、美味可口,养血调经等功效颇佳。
多年生草本植物,株高40-80cm。根粗壮,分枝黑褐色。茎无毛。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,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。小叶狭卵形,椭圆形或披针形,顶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偏斜,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,两面无毛,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。芍药花还是我国的传统名花,从萌芽到落叶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,其品种繁多、花朵硕大、风姿华贵、色彩魅丽,与牡丹并称为“花中二绝”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适应性强,耐寒,生长适温20-25℃。属长日照植物,日照时间过短会导致花蕾发育迟缓,叶片生长加快,开花不良,甚至不能开花。芍药是深根性植物,所以要求土层深厚,又是粗壮的肉质根,适宜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,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长较差,土壤含水量高、排水不畅,容易引起烂根,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,盐碱地不宜种植。
分根:采收时留下铅笔粗细的芍药支根,剪成2-4枝,每枝留1-2个饱满的粗芽,和带1-3支根作为1株,作为苗用。储存3-4个月才能下种。8-10月栽植,栽植时芽孢朝上,平放,在其上覆盖熟土,并施入一定量的腐殖肥,将其堆成小山包型,便于其顺利越冬。次年3月上旬左右,将土扒开。根据土壤墒情,适当的浇水。播种:8月种子成熟,及时采收进行播种,也可利用湿的细沙进行搅拌,并将其放置到9月中下旬进行播种,经2-3年生长后的苗株再进行定植。
花期5-6月,果期8月。花数朵,生茎顶和叶腋,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,而近顶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。苞片4-5,披针形,大小不等。萼片4,宽卵形或近圆形。花瓣9-13,倒卵形,白色,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。花丝黄色。花盘浅杯状,包裹心皮基部,顶端裂片钝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