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参:别名赤参_红根_紫丹参_血参根,为唇形目、唇形科、鼠尾草属、唇形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,野生于海拔120-1300m的山坡、林下草丛或溪谷旁。1833年命名。根含丹参酮,可入药,味苦、性寒,归心、肝经,为强壮性通经剂,有祛瘀、生新、活血、调经等效用。对治疗冠心病也有良好效果。为人熟知的中药有丹参滴丸、丹参片等。
我国传统中药材料之一,记载始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上品,以后历代本草名著均有收载。因红红的外表,也被称为血参根。中医带“参”的药材很多,如人参、党参,在它们的光环下,丹参显得比较暗淡,其实它的药用价值丝毫不差。
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,株高40-80cm。根肥厚,肉质,外面朱红色,内面白色,疏生支根。茎直立,四稜形,具槽,密被长柔毛,多分枝。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,叶柄密被向下长柔毛,小叶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,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偏斜,边缘具圆齿,草质,两面被疏柔毛,下面较密,小叶柄与叶轴密被长柔毛。
喜气候温和、光照充足、空气湿润、土壤肥沃的环境。生育期若光照不足,气温较低,则幼苗生长慢,植株发育不良。在年平均气温为17℃,平均相对湿度为77%的条件下,生长发育良好。适宜在肥沃的砂质壤土上生长,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高,中性、微酸及微碱性土壤均可种植。
分根:栽种时,随挖随栽。选择茎部直径0.3cm左右,粗壮色红,无病虫害的一年生侧根于4月栽种,也可以10月收获时选种栽植。栽时将选好的根条折成4-6cm的根段,边折边栽。分根繁殖要注意防冻,可盖稻草保暖。扦插:6-7月,取地上茎,剪成10-15cm小段,随剪随插。扦插后要浇水并遮阴。待再生根长至3厘米左右时,即可移植于大田。也可以将代根的枝条直接栽种,注意浇水,也能成活。此外也可种子繁殖。
花期4-8月,花后见果。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,下部者疏离,上部者密集,组成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。苞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略被疏柔毛,比花梗长或短。花萼钟形,带紫色,花后稍增大,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,具缘毛,内面中部密被白色长硬毛。花冠紫蓝色,外被具腺短柔毛,尤以上唇为密。小坚果黑色,椭圆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