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粉草:别名仙草_逐风草_仙人草_仙人冻,为唇形目、唇形科、逐风草属、唇形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台湾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。野生于水沟边及干沙地草丛中。1997年命名。民间常用其茎加水煎煮,再加稀淀粉制成凉粉食用,是消暑解渴的极佳食品。全草含多糖,有消暑、清热、凉血、解毒功能,用于中暑、糖尿病、黄疸、泄泻、痢疾、高血压病、肌肉疼痛、关节疼痛、急性肾炎、风火牙痛、烧烫伤、丹毒、梅毒和漆过敏等症。
重要的药食两植物。植株晒干后与米浆混和煮熟,冷却后即成黑色胶状物,质韧而软,以糖拌之可作暑天的解渴品。广东、广西常有出售,广州一带称为凉粉,梅县一带称作仙人拌、仙牛拌。
直立或匍匐,株高15-100cm,分枝或少分枝,茎、枝四稜形,有时具槽,被脱落的长疏柔毛或细刚毛。叶狭卵圆形至阔卵圆形或近圆形,在小枝上者较小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急尖、钝或有时圆形,边缘具或浅或深锯齿,纸质或近膜质,两面被细刚毛或柔毛,或仅沿下面脉上被毛,或变无毛,侧脉6-7对,与中肋在上面平坦或微凹下面微隆起。叶柄被平展柔毛。
喜温暖湿润,20℃以上生长旺盛,15℃以下生长缓慢,10℃以下时难以生长,0℃以下时,地上部分坏死,以宿根越冬。忌干旱和积水,生长发育期间雨水充足常能达到高产,但若积水浸泡超过2天就会造成烂根。较耐荫,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,但以深厚,肥沃,疏松,湿润,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为好,在干旱贫瘠土壤上生长的植株矮小,生长缓慢。
根、茎、种子均可作为繁殖材料,但结实率低,种子小而少,采集困难,加上种子发芽率低,所大田生产一般采用无性繁殖方法。也可通过组织培养由凉粉草茎尖或带腋芽茎段诱导出完整植株。茎枝的再生能力强,扦插繁殖的成活率高,因而此法生产上最为常用。选择健壮、无病虫害的嫩茎,剪成长10cm,带有2-4节的插条,插植到以疏松、肥沃土壤为基质的苗床上。插后15天左右,轮流喷施尿素液肥促生根,待苗长至18-25cm时即可带土移栽。
花、果期7-10月。轮伞花序多数,组成间断或近连续的顶生总状花序,直立或斜向上,具短梗。苞片圆形或菱状卵圆形,稀为披针形,稍超过或短于花,具短或长的尾状突尖,通常具色泽。花梗细,被短毛。花萼开花时钟形,密被白色疏柔毛,筒状或坛状筒形。花冠白色或淡红色,外被微柔毛,内面在上唇片下方冠筒内略被微柔毛,冠筒极短,喉部极扩大,冠檐二唇形,上唇宽大。花柱远超出雄蕊之上,先端不相等2浅裂。小坚果长圆形,黑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