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榛:别名毛榛子_火榛子,为壳斗目、桦木科、榛属、壳斗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东部温带、暖温带地区,中国(东三省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)、俄罗斯、朝鲜、日本。野生于海拔400-1500m的山坡灌丛中或林下。1856年命名。种仁入药,有调中、开胃、明目的功效,还可熬制榛乳、榛脂等营养药品。果壳是制作活性炭的原料,而果苞含单宁物质,可提炼制成栲胶。嫩叶晒干后可做牛羊等草食家畜与猪的饲料。夏季采收叶子可做柞蚕饲料。
果仁富含淀粉、脂肪及多种维生素,是理想的营养食品。可生食或蒸煮后吃,也可加工成粉后做糕点。种仁子含油50-60%,可榨油供食用,榛油色清黄、味香,且为不饱和脂肪酸,还含亚油酸,有预防心脏病的功效。
灌木,株高3-4m。树皮暗灰色或灰褐色,枝条灰褐色,无毛。小枝黄褐色,被长柔毛,下部的毛较密。叶宽卵形、矩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,顶端骤尖或尾状,基部心形,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锯齿,中部以上具浅裂或缺刻,上面疏被毛或几无毛,下面疏被短柔毛,沿脉的毛较密,侧脉约7对。叶柄细瘦,疏被长柔毛及短柔毛。木材坚硬、耐腐,可做伞柄、手杖等。
根系发达,而且呈水平状分布,可以固定土层,防止土壤冲刷和滑坡,是水土保持及改良林地土壤的良好树种,并且可以作为绿篱栽植。喜光、耐寒、耐旱,喜肥沃的中性及微酸性土壤。生长于白桦、山杨、蒙古栎、辽东栎等夏绿阔叶林中或林缘。也经常与榛同时存在。果苞果顶由白变黄采收,采收时连同果苞一同摘下,运到场院晾晒,堆积厚度4-5厘米,经常翻动,隔2-3天收拣1次果实。
主要采用种子繁殖,地温较高,气温稳定的时候播种,有利于发芽。播种前南北向起垄。为了满足种子发芽需要,可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垄上覆膜。播种方法为垄上双行挖穴点播,每穴2-3粒,穴距10cm,播种后覆土3-4cm。先覆膜后播种时,为防止土壤板结,可在播种穴表面盖上干净的河沙。播种时对层积自然裂嘴的先播,对未裂嘴的再继续层积,待裂嘴后再播,可提高发芽率。
5-6月开花时,也是很好的蜜源。雄花序2-4枚排成总状,苞鳞密被白色短柔毛。果单生或2-6枚簇生,果苞管状,在坚果上部缢缩,较果长2-3倍,外面密被黄色刚毛兼有白色短柔毛,上部浅裂,裂片披针形。序梗粗壮,被黄色短柔毛。坚果几球形,顶端具小突尖,外面密被白色绒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