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欧丹参:别名香紫苏,为唇形目、唇形科、鼠尾草属、唇形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欧洲南部。我国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引种栽培。1753年命名。全草可入药,有清热、解毒、镇痛、活血、滋补、安神、调经、抗菌、抗炎,还有雌激素作用。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,如胀气、消化不良等,还可缓解痛经和经前期不适。
可治疗痉挛的芳香植物,作为烹饪辛香料及重要的民间草药,很早就被众人所知。因该品具有雌激素活性,在雌激素水平较低时的更年期,可有效治疗一些相关疾病。其种子具明目功效,曾被用于治疗眼部疾病。
一年生草本植物,株高1.5-2m,茎四棱形,直立,被细毛或绿紫色,多分枝。叶对生,有长柄,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先端突尖或渐尖,边缘有锯齿,两面紫色,被柔毛。
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,喜光、耐寒、耐旱,耐瘠薄,无论沙土,壤土、粘土、山地均可生长。成长期昼夜温差越大,越容易积聚香气。但幼苗怕涝,不耐荫。从发芽到花期约120天,从现蕾到开花需50-60天,这一时期需要足够的水肥,才能获得高产。盛花期收获(花期7-8月),若留种(果期8-9月),则可在种子成熟时收获。7月底至9月中上旬,1/2种子成熟时,即可收割,收割高度为花、叶交界处,采用机械收获。
通常采用秋播,10月中下旬土壤上冻前,临冬播种。采用一膜三行点播。未催芽点播的,每穴放入4-5粒,播深3-5cm,播量6-7.5kg/公顷。提倡带墒播种。要求毛管和膜面平直、播行笔直、下籽均匀、深浅一致、接茬准确、行距一致、覆土严密。播种到地头后,即刻结扎毛管滴头,压土封堵。
花期7-9月,种子成熟期8-10月。轮伞花序,每轮5-6朵小花,花两性,苞片宽卵形,紫红色或粉红色,花冠呈青色,花冠筒内前方有一毛状环,雄蕊4,子房4裂,柱头2浅裂,小坚果卵圆形,非褐色,光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