拟高粱:别名高粱七_大茅根,为禾本目、禾本科、高粱属、禾本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东南部,中南半岛、马来半岛、菲律宾及印尼各岛屿。我国自然分布于华南、台湾等地。1929年命名。除适宜刈割青饲外,可青贮、调制干草和加工草粉,制成草块、草砖、草颗粒,以备冬春缺草季节饲喂畜禽。
茎叶质地柔嫩、多汁、叶肉厚、茎髓充实、具甜味、适口性好,各种家畜均采食,马、牛、羊、猪、禽、兔和鱼所喜食。作奶牛的青饲料,利用率达83%,如切碎饲喂,可达95%以上。
多年生草本,株高1.5-3m,基部径1-3cm。根茎粗壮,须根坚韧。秆直立,具多节,节上具灰白色短柔毛。叶鞘无毛,或鞘口内面及边缘具柔毛。叶舌质较硬。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两面无毛,中脉较粗,在两面隆起,绿黄色,边缘软骨质,疏生向上的微细小刺毛,稍粗糙。拟高粱根茎粗厚,秆较粗壮,花序松散而大以及无柄小穗较小,通常无芒等性状,可与石茅相区别。
适应性较广,具有一定抗逆性,最适宜生长在低海拔地区。在沙滩、农田、山坡和河流两岸均可生长。最适于生长在疏松的酸性红壤上,pH4-5.5,对中性土壤也能适应。耐贫瘠,在有机质极少的板结红壤上亦能生长。在湿润的条件下生长良好,可以获得高产稳产。它抗旱力强,在干旱的山坡、宕坎、阴坡或灌木从中种植也能适应。能生长4-5年,播种当年可获得较高的产量,第2-3年为产量最高期,第4年以后逐年下降。
可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,又可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。种子繁殖有两种方法,一是温水浸种24h后,直接进行穴播。另一种是将种子先经过温水浸种,而后再经过催芽,进行薄膜育苗,待苗长到15-25cm时,再行移裁,每穴1株。营养繁殖可用根和茎移植和扦插。作青饲用,株行距为30×30cm,作青贮用时30×40cm为宜,种子成熟时大部分小穗都在收获前脱落,种子收获困难,作为饲料作物应引起栽培者的重视。
圆锥花序开展,分枝纤细,3-6枚轮生,基部腋间具柔毛。小穗成熟后,其柄与小穗均易脱落,无柄小穗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先端尖或具小尖头,疏生柔毛,基盘钝,具细毛。颖薄革质,具不明显的横脉。花药棕黄色;花柱2,分离或仅基部连。柱头帚状。颖果倒卵形,棕褐色。有柄小穗雄性,约与无柄小穗等长,但较狭,颜色亦较深,质地亦较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