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甘子:别名米含_望果_木波_油甘子_庵摩勒_滇橄榄_余甘果_皇帝甘,为金虎尾目、叶下珠科、叶下珠属、虎尾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南部,中国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印尼,野生于海拔200-2300m山地疏林、灌丛、荒地或山沟向阳处。1753年命名。据说明代正德皇帝下江南时,曾品尝过惠安南田的余甘子,并赞不绝口,引发人们争相购买品尝,并有了“皇帝甘”的名字。树根和叶供药用,能解热清毒,治皮炎、湿疹、风湿痛等。叶晒干供枕芯用料。种子含油量很高,可制肥皂。树皮、叶、幼果可提制栲胶。木材棕红褐色,坚硬,结构细致,有弹性,耐水湿,供农具和家具用材。
树姿优美,可作庭园风景树,亦可栽培为果树。果实富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,可生食,能生津止渴、润肺化痰,治咳嗽、解河豚鱼中毒等。初食味酸涩,良久乃甘,故名“余甘子”。元代成为宫廷御用保健品,成为皇宫贵族桌上的养生好物。
中型乔木,株高可达23m,胸径50cm。树皮浅褐色,枝条具纵细条纹,被黄褐色短柔毛。叶片纸质至革质,二列,线状长圆形,顶端截平或钝圆,有锐尖头或微凹,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,上面绿色,下面浅绿色,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,边缘略背卷。蒴果呈核果状,圆球形,外果皮肉质,绿白色或淡黄白色,内果皮硬壳质。种子略带红色。余甘子为常见的散生树种,萌芽力强,根系发达,可保持水土,可作产区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锋树种。
阳性树种,极喜光,不耐荫,耐干热瘠薄环境。性喜温暖干热气候,能耐干旱和瘠薄的土壤。适生土壤为页岩、花岗岩分化的酸性至强酸性土,不宜于钙质土。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,在肥沃的山地,可长成大材,在瘠薄干旱、地表土层冲刷的裸露山坡、石砾地,粘重土壤地,也都能生长。
用种子繁殖,称为有性繁殖。通过有性繁殖培育的苗木称为实生苗,结果较晚,是通过嫁接才能提前开花结果。扦插繁殖,称为无性繁殖,培育的苗木叫做扦插苗。方法:在早春腋芽尚未萌动之前,在选好的母树上,剪取已经木质化的二年生枝条作为扦插条,将扦插条剪成15-20cm,每一扦插条要保证有3-4个腋芽。扦插深5cm斜插土中,千万不能将插条倒插。一般插后15天左右,地下部就会产生愈伤组织,形成根系,地上部的腋芽开始萌动。
花期4-6月,果期7-9月。聚伞花序由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腋生组成。雄花萼片膜质,黄色,长倒卵形或匙形,近相等,顶端钝或圆,边缘全缘或有浅齿。雌花片长圆形或匙形,顶端钝或圆,较厚,边缘膜质,多少具浅齿。花盘杯状,包藏子房达-半以上,边缘撕裂。子房卵圆形,3室,花柱3,基部合生,顶端2裂,裂片顶端再2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