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叶大黄:别名蜀_大黄_将军_黄良_火参_肤如_牛舌_锦纹_北大黄_珠莫萨_葵叶大黄,为石竹目、蓼科、大黄属、石竹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甘肃、四川、青海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野生于海拔1500-4400m的山坡或山谷湿地。根茎入药味苦、微涩,性寒,可泻热、通便、凉血、行瘀破积、清热解毒。可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,除去细根,刮去外皮,切瓣或段,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备用。同属的食用大黄生长于寒温带地区,叶柄味酸,欧洲及中东常和草莓一起用来做馅,或用在水果羹和蜜饯中,也用制甜酒和开胃酒。
根及根茎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大黄,优质的大黄,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了皇室贡品。在中药中使用频率非常之高,可清湿热、泻火、解毒,作用到人体的表征就是:疯狂地拉肚子,经历一场辛苦的“清热泻火”过程。
高大粗壮的草本植物,株高1.5-2m,根及根状茎粗壮木质。茎直立中空,叶片长宽近相等,有时长稍大于宽,顶端窄渐尖或窄急尖,基部近心形,掌状半5裂。叶上面粗糙到具乳突状毛,叶柄粗壮,圆柱状,与叶片近等长。茎生叶向上渐小,柄亦渐短。制成中药后,质地坚硬,横断面黄棕色,显颗粒性,微有油性,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,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,紧密排列成圈环状,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,亦称锦纹。
喜凉爽湿润气候,耐严寒,忌高温。一般种植在海拔1400m以上山区,无霜期120-150天。地下部能安全越冬,5℃时即开始萌芽,生长适温15-22℃。根系入土较深,宜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种植。黏性大、低洼积水地种植易烂根。不宜连作,宜与豆类、蔬菜、马铃薯等轮作,也可以党参、黄连等为前作。春播地在播种前一年冬深耕30cm。
主要用种子繁殖,也可用根茎上形成的子芽繁殖。子芽繁殖在收获3年以上的植株时,选健壮无病虫害、带芽的根茎,将根茎纵切3-5块,切口处粘土草木灰,每穴放一块根茎,芽眼向上,覆土6-7cm,踩实。子芽繁殖的植株生长较快,一般第2年即能开花,第3年即可收获。露地直播适宜于大面积生产。春秋两季均可进行。
花期6月,果期8月。大型圆锥花序,分枝较聚拢,密被粗糙短毛。花小,通常为紫红色,有时黄白色。花被片6,外轮3片较窄小,内轮3片较大,宽椭圆形到近圆形。雄蕊9,不外露。花盘薄,与花丝基部粘连。子房菱状宽卵形,花柱略反曲,柱头头状。果实矩圆状椭圆形到矩圆形,两端均下凹。种子宽卵形,棕黑色。果期果序的分枝直而聚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