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苓:别名豕苓_豕槖_粉猪苓_野猪粪_地乌桃_猪茯苓_猪灵芝_猳猪矢,为非褶菌目、多孔菌科、多孔菌属、真菌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北的部分省区,野生于海拔1000-2000m的向阳山地、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。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,常见树种为柞、槭、橡、榆、杨、柳、竹等。入药味甘、淡,性平,归心、脾、胃、肺、肾经。可利水渗湿,治小便不利、水肿、泄泻、淋浊、带下等症。
著名药用真菌,地下菌核黑色、形状多样,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。含猪苓多糖,为试验抗癌物质。子实体大或很大,肉质、有柄、多分枝、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,一丛直径可达35cm。
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,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,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。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,干燥后变硬,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菌丝交织而成。菌丝中空,极细而短。子实体生于菌核上,伞形或伞状半圆形,常多数合生,半木质化,表面深褐色,有细小鳞片,中部凹陷,有细纹,呈放射状,孔口微细,近圆形。
喜冷凉、阴郁、湿润,怕干旱。地温5-25℃均可生长。适温17-19℃时生长良好,10℃萌发,22℃子实体开放。土壤含水量30-50%,PH5-7腐殖质土、砂壤土为宜。猪苓与蜜环菌是寄生与反寄生的营养共生关系。采挖分春、秋两季进行,最好于休眠期采挖,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。收获时轻挖轻放,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。将色泽淡、体质松软的作种苓继续培养,连续使用3代后,生长力减退,应更换新野生幼苓种。收获后,除去砂土等杂物,晒干即可。
孢子繁殖,担孢子广卵圆形至卵圆形。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、菌丝体、菌核、子实体四个阶段。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,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,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,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。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。在不适宜的条件下,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,遇适宜的温度、湿度和营养条件,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。
不会开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