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雀花:别名金雀花,为豆目、豆科、紫雀花属、豆目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东南部,中国(四川、云南、西藏)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斯里兰卡、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非洲东部。野生于海拔2000-3000m的林缘草地、山坡、路旁荒地。1825年命名。全草可以入药,味甘、性平,可补肾壮阳,健脾开胃,止血接骨。主治肾虚阳痿、气虚食少、小儿疳积、刀伤出血、跌打骨折。
其茎叶柔嫩、无毛,无特殊气味,且叶量大,营养价值高,很适宜放牧利用,牛、羊喜食,发展前景广阔。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地温带地区,可作为改良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混播材料,进一步引种驯化。
匍匐草本,株高10-20cm,被稀疏柔毛。根茎丝状,节上生根,有根瘤。掌状三出复叶。托叶阔披针状卵形,膜质,无毛,全缘。叶柄细柔,微被细柔毛。小叶倒心形,基部狭楔形,边全缘,或有时呈波状浅圆齿,上面无毛,下面被贴伏柔毛,侧脉4-5对,达叶缘处分叉并环结,细脉网状,不明显,两面均平坦。小叶柄甚短。
性喜温凉湿润气候,较耐寒、不耐炎热,在湿润地方生长特别良好,不抗干旱。
具种子和营养两种繁殖方式,生活力和竞争力均较强,常成片生长,形成以蓝雀花占优势的群丛。耐践踏,再生力强,结实率低,荚果成熟易开裂,在野生状态下,较难收种。曾在我国四川凉山州采种在雅安栽培,秋冬生长较好,夏季生长稍差,表现出高温对生长有抑制作用。
花果期4-11月。伞状花序生于叶腋,具花1-3朵。总花梗与叶柄等长,花梗被柔毛。萼钟形,密被褐色细毛,萼齿三角形,与萼筒等长或稍短。花冠淡蓝色至蓝紫色,偶为白色和淡红色,旗瓣阔倒卵形,先端凹陷,基部狭至瓣柄,无毛,脉纹明显,翼瓣长圆状镰形,先端钝,基部有耳,稍短于旗瓣,龙骨瓣比翼瓣稍短,三角状阔镰形。子房线状披针形,无毛,胚珠多数。荚果线形,无毛,先端斜截尖,有种子8-12粒。种子肾形,棕色,有时具斑纹,种脐小,圆形,侧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