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苏:别名桂荏_白苏_赤苏_红苏_黑苏_青苏_苏麻_紫苏籽_白紫苏_水升麻_回回苏,为唇形目、唇形科、紫苏属、唇形系列农作物,原产于亚洲南部,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1894年命名,共3个变种。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,叶为发汗、镇咳、芳香性健胃利尿剂,有镇痛、镇静、解毒作用,治感冒。梗有平气安胎之功。子能镇咳、祛痰、平喘、发散精神之沉闷。叶又供食用,和肉类煮熟可增加后者的香味。
紫苏可供药用和香料用。紫苏籽被誉为餐桌上的贵族。种子榨出的油,名苏子油,供食用,又有防腐作用,供工业用。汉代《七发》记载,紫苏叶搭配生切鲤鱼片食用,这种方法于平安时代传到日本并形成了当地的刺身的文化。
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,株高0.4-2m。绿色或紫色,钝四棱形,具四槽,密被长柔毛。叶阔卵形或圆形,先端短尖或突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,膜质或草质,两面绿色或紫色,或仅下面紫色,上面被疏柔毛。小坚果近球形,灰褐色,具网纹。我国人工培育紫苏历史悠久,各地变种较多,但缺乏系统的紫苏品种选育。
适应性强,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排水较好的砂质壤土、壤土、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长,土壤pH6-6.5。较耐高温,适温22-28℃,但高温伴随干旱时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。开花适温21-24℃。紫苏根系发达,主根可深入土壤30cm。
通常种子繁殖。在中国浙北地区,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,4月中旬全苗,5月中旬移栽,8月下旬现蕾,9月中旬开花结实,10月中旬种子成熟,全生育期约190天。出苗后,在天气干旱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,进行育苗移栽。
花期8-11月,果期8-12月。轮伞花序2花,密被长柔毛、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。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,先端具短尖,外被红褐色腺点,无毛,边缘膜质。花萼钟形,直伸,下部被长柔毛,夹有黄色腺点,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,结果时增大。花冠白色至紫红色,外面略被微柔毛,内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,冠筒短。花盘在前边膨大,柱头2裂。